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?应似飞鸿踏雪泥翻译 和子由渑池怀旧翻译


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?应似飞鸿踏雪泥翻译 和子由渑池怀旧翻译

文章插图
1、和子由渑池怀旧
苏轼 〔宋代〕
人生到处知何似 , 应似飞鸿踏雪泥 。
泥上偶然留指爪 , 鸿飞那复计东西 。
老僧已死成新塔 , 坏壁无由见旧题 。
往日崎岖还记否 , 路长人困蹇驴嘶 。
2、译文
人的一生到处奔走像什么呢?应该像飞鸿踏在雪地吧 。
偶尔在雪地上留下几个爪印 , 但转眼它又远走高飞 , 哪还记得这痕迹留在何方!
奉闲已经去世 , 骨灰已安放到新造的那座小塔里面去了 , 当时在上面题诗的那堵墙壁已经坏了 , 因此不能再见到旧时题诗的墨迹了 。
是否还记得当年赶考时的艰辛磨难 , 由于路途遥远 , 人困马乏 , 连那头跛脚的驴都受不了了 。
3、苏辙原诗的基调是怀旧 , 因为他十九岁时曾被任命为渑池县的主簿(由于考中进士 , 未到任) , 嘉祐元年和兄轼随父同往京城应试 , 又经过这里 , 有访僧留题之事 。所以在诗里写道:“曾为县吏民知否?旧宿僧房壁共题 。”他觉得 , 这些经历真是充满了偶然 。如果说与渑池没有缘份 , 为何总是与它发生关联?如果说与渑池有缘份 , 为何又无法驻足时间稍长些?这就是苏辙诗中的感慨 。而由这些感慨 , 苏轼更进一步对人生发表了一段议论 。这就是诗的前四句 。在苏轼看来 , 不仅具体的生活行无定踪 , 整个人生也充满了不可知 , 就像鸿雁在飞行过程中 , 偶一驻足雪上 , 留下印迹 , 而鸿飞雪化 , 一切又都不复存在 。那么 , 在冥冥中到底有没有一种力量在支配着这种行为呢?如果说 , 人生是由无数个坐标点所组成的 , 那么 , 这些坐标点有没有规律可循?青年苏轼对人生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和感喟 。但是 , 人生有着不可知性 , 并不意味着人生是盲目的;过去的东西虽已消逝 , 但并不意味着它不曾存在 。就拿崤山道上 , 骑着蹇驴 , 在艰难崎岖的山路上颠簸的经历来说 , 岂不就是一种历练 , 一种经验 , 一种人生的财富?所以 , 人生虽然无常 , 但不应该放弃努力;事物虽多具有偶然性 , 但不应该放弃对必然性的寻求 。事实上 , 若不经过一番艰难困苦 , 又怎能考取进士 , 实现抱负呢?这就是苏轼:既深究人生底蕴 , 又充满乐观向上 , 他的整个人生观在此得到了缩微的展示 。
【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?应似飞鸿踏雪泥翻译 和子由渑池怀旧翻译】这首诗的理趣主要体现在前四句上 , “雪泥鸿爪”也作为一个成语被后世广泛传诵 。但从写作手法上来看 , 也颇有特色 。纪昀曾评道:“前四句单行入律 , 唐人旧格;而意境恣逸 , 则东坡之本色 。”所谓“唐人旧格” , 大致上指崔颢《黄鹤楼》:“昔人已乘黄鹤去 , 此地空余黄鹤楼 。黄鹤一去不复返 , 白云千载空悠悠 。……”作为七律 , 三、四两句本该对仗 , 此却一意直下 , 不作讲求 。苏轼的“泥上”二句 , 也可算是对仗 , 但其文意承上直说 , 本身也带有承接关系 , 所以是“单行入律” 。“意境恣逸”的意思 , 就是不仅字面上飘逸 , 行文中有气势 , 而且内涵丰富 , 耐人寻味 , 不求工而自工 。这正是苏轼的“本色” 。

    推荐阅读